article
醫院新聞
醫院新聞

【中意快訊】國學文化講堂開講《周易的智慧》

發布時間:2019-03-19   查看次數:42525次

3月13日下午,我院四樓大會(hui) 議室濟濟一堂,周易文化學者、鄭州大學周易與(yu) 古代文獻研究所兼職教授王萬(wan) 順做客我院”國學文化大講堂“,以“周易的智慧”為(wei) 題,為(wei) 120餘(yu) 名醫務人員講述了《周易》這一國學巨著的前世今生。王萬(wan) 順先生的講述博得了陣陣掌聲。這是我院開辦國學文化講堂3年來舉(ju) 辦的第六期國學文化大講堂。目前,國學文化講堂已成為(wei) 醫院文化建設的品牌之一。


黨(dang) 辦主任謝文鬆主持國學文化講堂

王萬(wan) 順先生開講《周易的智慧》

 黨(dang) 委書(shu) 記宋豔霞,副院長仇麗(li) 偉(wei) ,院長助理張克清,院長助理、工會(hui) 主席丁平等領導及120餘(yu) 職工聆聽了講座


美國學——《周易》


《周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集大成者, “和諧”是中華民族核心價(jia) 值觀的重要內(nei) 容, 和諧思想來源於(yu) 《周易》的智慧。


王萬(wan) 順教授從(cong) 周易與(yu) 自然、周易與(yu) 中醫等幾方麵給大家闡述了《周易》的智慧,“百姓日用而不知”,千百年來《周易》一直滲透在廣大老百姓的思想和生活之中。“易”與(yu) 我們(men) 的生活息息相關(guan) 。我們(men) 的生活中處處有“易”,“易”就在我們(men) 的身邊,漢語中很多詞語有不少日常生活用語來自《周易》:如陰陽、變通、文明、事業(ye) 、革命、節約、太極、八卦陣、九重陽、先天後天。還有與(yu) 時俱進、萬(wan) 事大吉、如日東(dong) 升、國泰民安、居安思危、以屈求伸、正大光明、立竿見影。《周易》之中含有成語達100多個(ge) 。


《周易》與(yu) 《中醫學》更是息息相依,醫易同源、、陰陽五行、和中思想、平衡學說等等,很多通曉周易的隱士高人同樣也是一位中醫學大師,如孫思邈,中華5000年的曆史長河中,周易與(yu) 中醫可謂淵源深厚,同根同源,共同支撐了中華民族偉(wei) 大的文化根基。

《周易》與(yu) 中醫學的不解之緣


中醫的起源很早,據《禮記正義(yi) ·曲禮下》記載,伏羲乃是嚐百草而製九針”的中華醫學始祖。神農(nong) 氏“嚐百草之滋味”被公認為(wei) 是中醫藥物學的創始人,《神農(nong) 本草》代代口耳相傳(chuan) ,於(yu) 東(dong) 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shu) ,秦漢時期眾(zhong) 多醫學家又搜集、總結、整理,成為(wei) 中國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zhuan) 著。神農(nong) 、黃帝發展易學,中醫自從(cong) 誕生的那起,就與(yu) 易結下了不解之緣。中醫學受《易經》的理論指導是全麵的,主要表現在醫學觀念、醫學理論和醫學方法等方麵。


易學對中醫的理論指導:中醫學界曆有“醫易同源”之說,《黃帝內(nei) 經》中出現多的不是病理,也不是藥方,而是“陰陽”二字。上古先民觀察日月、晝夜、陰暗、寒暑變化,發現大量相反相對的現象,形成了陰陽的觀念。《內(nei) 經》繼承和發展了《周易》的陰陽思想,運用於(yu) 醫學領域,對陰陽學說中蘊含的陰陽互根互用,消長轉化的思想作出了更加明確的表達。《周易》的陰陽平衡思想在天地、水火、日月、剛柔等基礎上產(chan) 生了相對平衡的理論,《內(nei) 經》的平衡觀融合了易學的原理,闡釋了包括自然界的平衡、人體(ti) 內(nei) 的平衡和體(ti) 內(nei) 外環境的平衡。


易與(yu) 醫的關(guan) 係密不可分。《汲塚(zhong) 周書(shu) ·大聚》:“立巫醫,具百藥,以備疾病”。中醫說宇宙大天地,人生小天地。《周易》卦象以乾為(wei) 首,坤為(wei) 腹,震為(wei) 足,巽為(wei) 股,坎為(wei) 耳,離為(wei) 目,艮為(wei) 手,兌(dui) 為(wei) 口。《素問》提出有“似年周期”。《周易》爻辭中,直接使用醫學術語來表達吉凶程度如:注血漣如,血去惕出、貞疾、恒不死,噬臘肉遇毒、無妄之疾,勿藥有喜、損其疾、使遄有喜、臂無膚,其行次且,婦孕不育等。 傳(chuan) 說黃帝命岐伯撰寫(xie) 醫書(shu) ,後人稱為(wei) “岐黃之術”。《內(nei) 經》共分為(wei) 《素問》、《靈樞》兩(liang) 部分,采用黃帝提問,岐伯回答的對話方式講述了人體(ti) 生理、解刨、髒腑、經略、病因、病理、病症、疹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nei) 容。《內(nei) 經》的編寫(xie) ,是先秦醫學家們(men) 研究易學實踐的結果。據《漢書(shu) ·藝文誌》記載,當時有醫經七家共計216卷,但絕大部分已經散佚,而《內(nei) 經》是僅(jin) 存者。


《周易的智慧》經典語句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重要講話中多次引用《周易》,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凡益之道,與(yu) 時偕行”“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積家必有餘(yu) 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yu) 殃”等經典辭句。他認為(wei) 《周易》的 “自強 不息、厚德載物”思想,是“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 傳(chuan) ,今天依然是我們(men) 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的精神力 量。”“正是這種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厚德載物’的變革和開放精神,使中華文明成為(wei) 人類曆史上 一個(ge) 綿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斷的燦爛文明。 ”


心理學家榮格談到世界人類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易經》。在科學方麵我們(men) 得出的結論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推翻。而《易經》亙(gen) 古長新,依然具有價(jia) 值,,相距六千年之久,與(yu) 新的物理學理論有頗多相同的地方 。


安陽是《周易》的發祥地,三千年前 “文王拘而演周易” 。“一卷經成萬(wan) 古功,曾將天地立穹窿。台高自起寒雲(yun) 碧,樹高還收晚照紅。”


“文化”一詞來自《周易·賁·彖傳(chuan)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指一個(ge) 國家或一個(ge) 民族的曆史、地理、風土人情、傳(chuan) 統習(xi) 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wei) 規範、思維方式、價(jia) 值觀念


《周易》是安陽的主題文化、特色文化。作為(wei) 《周易》發祥地的安陽人,應該有責任有義(yi) 務、傳(chuan) 承和弘揚祖國的傳(chuan) 統文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而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而載物。

 譯為(wei) :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就要德厚量廣,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dong) 西不能承載。


子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