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的臨(lin) 床分期與(yu) 護理
壓瘡(pressuresores)是指身體(ti) 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持續缺血、缺氧、營養(yang) 缺乏,致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組織破損和壞死。壓瘡最早也稱為(wei) 褥瘡。壓瘡是因壓力或壓力合並剪切力或摩擦力的作用,對骨突處皮膚和/或皮下組織造成的局部損傷(shang) 。
臨(lin) 床分期:
一期:淤血紅潤期(指壓不變性發紅)
此期為(wei) 壓瘡初期,局部皮膚受壓或潮濕刺激後,出現紅腫熱痛或麻木,短時間不見消退;此期的皮膚完整性尚未破壞,為(wei) 可逆性改變,如及時去除致病原因,則可阻止壓瘡的繼續發展
二期:炎性浸潤期(部分皮層受損)
此期紅腫部位繼續受壓,血液循環仍得不到改善,靜脈回流受阻,局部靜脈瘀血。受壓部位呈紫紅色,皮下產(chan) 生硬結,皮膚因水腫而變溥,可出現水泡,此時極易破潰。破潰後,可顯露潮濕紅潤的瘡麵。此期如不采取措施,壓瘡則繼續發展。此期病人有痛感。
三期:淺度潰瘍期(全層皮膚缺失)
此期表皮水泡逐漸擴大,破潰,真皮層瘡麵有黃色滲出液,感染後表麵有膿液覆蓋,致使淺層組織壞死,形成潰瘍,此期病人感覺疼痛加重。
四期:深度潰瘍期(全層組織缺失)
此期為(wei) 壓瘡嚴(yan) 重期。壞死組織侵入真皮下層和肌肉層,感染可向周邊及深部擴展,可深達骨麵。壞死組織發黑,膿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嚴(yan) 重者細菌入血易引起敗血症,造成全身感染,危及生命
壓瘡的評估
1、老年人(>65歲)
2、肥胖者
3、瘦弱、營養(yang) 不良、貧血、糖尿病患者
4、意識不清或服用鎮靜劑患者
5、癱瘓、水腫、發熱、疼痛患者
6、大小便失禁患者
7、因疾病、醫療護理措施(如限製體(ti) 位、石膏固定、牽引、手術或其他治療措施等)而活動受限者。
好發部位
壓瘡多發生於(yu) 受壓和缺乏脂肪保護、無肌肉包裹或基層較薄的骨隆突處,並與(yu) 臥位有密切關(guan) 係。
評估值:
≥10分:危險
≥15分:高度危險
≥20分:極度危險
壓瘡的管理
1、總要求:各級護理人員應高度重視皮膚壓瘡管理工作,掌握壓瘡評估方法、預防、護理措施及上報流程。
2、評估:患者入院或轉入24小時內(nei) ,由護士依據《病房壓瘡風險評估表》/《ICU壓瘡風險評估表》,完成壓瘡的風險評估。病情變化時及時再次評估。對本科室內(nei) 發生壓瘡的患者,評分在高危分值以下時,須立即對患者重新進行評估。
3、上報範圍:壓瘡高危、帶入壓瘡及科內(nei) 發生壓瘡者。
壓瘡的預防
(一)使用評估工具篩查壓瘡高危患者,確認危險程度和
危險因素
(二)健康教育:教育、提高依從(cong) 性
(三)緩解或移除壓力源
(四)皮膚保護
(五)加強營養(yang)
進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C、維生素A和鋅的飲食
壓瘡是全身、局部因素綜合作用引起的皮膚組織變性、壞死的病理過程。因此應積極預防,采取局部治療為(wei) 主、全身治療為(wei) 輔的綜合防治措施。護理人員要認識到壓瘡的危害性,了解其病因和發生發展規律,掌握其防治技術,做好壓瘡的預防與(yu) 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