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療後的排病反應
督(任)脈灸及雷火灸都是一種具有溫熱性質的中醫療法,通過對穴位及經絡部位進行溫熱刺激,是身體(ti) 氣血流通,達到溫經通絡的作用。由於(yu) 身體(ti) 內(nei) 風、寒、濕、督等因素的存在,通過灸療可以將這些病理因素排出體(ti) 外,這就是艾灸後的排病反應。在臨(lin) 床上可以表現為(wei) 多種形式,出現排病反應之後,如果身體(ti) 有嚴(yan) 重的不適情況,建議谘詢醫生能否繼續灸療,如果症狀不嚴(yan) 重,可以堅持繼續灸療,這些症狀會(hui) 自然消失。常見的排病反應及應對方法如下:
水泡 | 體(ti) 內(nei) 是含比較重 | 小水泡可以繼續灸療,大水泡針刺消毒後刺破擠出泡液,碘伏消毒,塗抹藥膏,控製好灸量及火力可繼續 |
紅疹 | 體(ti) 內(nei) 風、濕、寒、比較重 | 改為(wei) 懸灸會(hui) 減弱,加曲池、大陵,期間可以刺血或拔罐 |
口渴 | 上實下虛 | 繼續施灸,灸前喝杯溫水,多灸腿部 |
上火 | 表明體(ti) 製熱,灸量大 配穴不合理 | 加灸足三裏,三陰交,湧泉等下焦穴位,引火歸元,控製好灸量及頻率,就後可刮痧 |
口幹舌燥 | 上焦有虛火 | 加灸曲池、合穀、、太溪、照海、清虛降火 |
癢 | 體(ti) 內(nei) 有風邪 | 改為(wei) 懸灸可減弱,用手揉,加灸曲池、百蟲窩 |
身體(ti) 沉重 | 氣血循環不暢、經絡不通 | 繼續施灸 |
想睡覺 | 經絡疏通後需要更多氣 滋養(yang) ,氣血不足,則腦部缺氧導致發困 | 食療補氣血,繼續施灸 |
左熱右涼 | 血瘀或血虛 | 右側(ce) 可加大灸量 |
右熱左涼 | 虛或氣瘀 | 左側(ce) 可加大灸量 |
忽冷忽熱 | 陰陽不平衡 (晚上睡不著,白天想睡覺) | 繼續施灸,加灸然穀 |
燙 | 經絡有瘀堵現象,熱無法滲透下去,燙的部位大多是有問題的部位,按下去有疼痛或結節的部位,或是平時不舒服,平時疼痛的部位 | 艾灸前可先按摩,疏通經絡,打開穴位後再灸 |
不熱 | 表明體(ti) 內(nei) 寒氣較重,體(ti) 內(nei) 寒氣與(yu) 熱相抵消,因此感覺不到熱,也可能最近太疲勞,氣血虛弱或經絡不通 | 適當加大艾量,控製好火力 |
全身乏力 | 體(ti) 虛或其他病症 | 掌握好灸量和火力,注意飲食,加強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