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醫藥文化與(yu) 清廉文化就有相通之處,“治病救人”是二者共同的使命。中醫講究固本培元、未病先防、扶助正氣、驅除邪氣等理念,與(yu) 清廉文化建設的要求不謀而合。岐黃本草中有著許多象征清正廉潔的元素,一味味中藥因其藥性、藥理、藥效不同而具有各自的廉潔寓意,成為(wei) “托物言誌”的良好載體(ti) 。下麵讓我們(men) 一起走進中醫藥文化,傾(qing) 聽甘草之語,品味清廉韻味。
黃芪始載於(yu) 《神農(nong) 本草經》,原名“黃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wei) 補藥之長,故名。”《藥品化儀(yi) 》載:“黃芪,性溫能升陽,味甘淡,用蜜炒又能溫中,主健脾……在表助氣為(wei) 先,又宜生用。”
黃芪的性味、歸經、功能及主治
性甘、微溫,歸脾、肺經。脾主肌肉,脾氣健則肌肉強勁;肺主皮毛,肺氣足能抗禦外邪侵襲。黃芪藥性溫和,有很多方麵的作用,但主要的是兩(liang) 方麵:一是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生津養(yang) 血等功效,被稱為(wei) “補氣固表之聖藥”,用於(yu) 氣虛乏力、表虛自汗等症治療。玉屏風散(顆粒)就出自元代朱丹溪的《丹溪心法》,由黃芪、白術、防風三味藥組成,是益氣固表的代表方。二是有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用於(yu) 正氣虛弱不能托毒、內(nei) 已成膿、外不易潰、漫腫無頭的瘡瘍症。透膿散出自明代醫家陳實功的《外科正宗》,由黃芪、當歸、川芎、穿山甲、皂角刺等組成,是鼓舞自身正氣祛除已入裏和將要入裏的外來毒邪、外病內(nei) 治的著名方劑。
廉潔寓意
正氣內(nei) 存,邪不可幹
中醫的“氣”,分為(wei) 正氣和邪氣。正氣是關(guan) 乎會(hui) 否得病的重要內(nei) 在因素,正氣足就不容易得病,也就是《黃帝內(nei) 經》中所強調的“正氣存內(nei) ,邪不可幹”。這句概括了中醫養(yang) 生的法則及中醫的病理和醫理,也是做人的硬道理!即使是邪氣侵襲,也要時時固護正氣,隻有正氣在,才能將外邪消滅或拒之門外。
正氣源自心。《人民的名義(yi) 》中男主角侯亮平引用了孫中山先生手書(shu) 中的一句話“養(yang) 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來告誡千千萬(wan) 萬(wan) 的檢察工作者:一方麵要通過效仿古今完人,來培養(yang) 自己內(nei) 心的正氣,同時還要固好自身的正氣,而首要前提就是要心安、心正,不做虧(kui) 心事,坦坦蕩蕩存於(yu) 內(nei) 心。用堅定的廉心抵製腐敗貪汙的“邪毒”,便可謂真正做到了“邪不可幹”
廉潔提醒
縱然黃芪有諸多功效,但主要的功效仍是補中益氣,補氣固表。在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背景下,各種監督與(yu) 製約也相繼成熟,目的都是為(wei) 了扶正驅邪,使“正氣”不斷旺盛,生生不息,以增強對“外邪”的抵抗力。但具體(ti) 到個(ge) 人,能否以內(nei) 在的浩然正氣武裝自己,這才是決(jue) 定性的條件。
因此,我們(men) 一定要頭腦清醒,意誌堅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斷加強廉潔教育,固好自我廉潔之心,時刻注重提高自身素質,使正氣不斷增強,邪氣無孔可入。
圖文:本文圖文均來源於(yu) 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撰稿 | 清廉醫院創建辦公室 統籌 | 管遮嵩
審稿 | 高學平 美編 | 王 露
买大小软件下载就診綠色出行乘車路線:乘坐2路、23路到买大小软件下载站下車,乘坐11路、41路、旅遊三號線沃爾瑪站下車向北步行200米。